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全国个人职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机构官网 > 新闻中心 > 诚信聚焦 > 正文
网络骗捐频发透支社会爱心 吁诚信制度建设升级
作者:个人诚信网 来源:半月谈 日期:2017/9/20 13:57:13 人气: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募捐事业快速发展,网络募捐逐步进入公众视野。由于成本低、传播快、受众广、效率高,其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真伪信息混杂,骗捐现象频发,一次次透支着社会爱心,考验着公益生态监管。

  

推动公益事业升级

  

青海西宁市民徐红梅日前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同学的哥哥出车祸”的求助信息。她说:“我和同学核实过了,觉得情况真实,所以转发,希望得到更多人帮助。”

  

徐红梅说,这类求助信息一般都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照片,还有医院诊断信息以及实名认证,看上去可信度较高。如果在朋友圈看到类似的信息,她经常会捐助5元或者10元。“几块钱对于个人来说不算什么,但能够参与到慈善救助中去,还是很欣慰的。”

  

与徐红梅一样,许多人积极参与网络捐助,微博、微信、淘宝、贴吧、众筹网站等各种网络平台都可以见到求助信息。

  

“网络募捐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款项,对有需求者进行点对点援助的一种新兴方式。”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理事、西宁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毛尊超说。

  

毛尊超介绍,相较于传统捐赠模式,网络捐赠更平面化,具有灵活便捷、散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能挖掘出更多慈善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等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6)》称,“指尖公益”不仅给予公共募捐和大众捐赠以去中心化的新诠释,还通过移动互联在同一时间连接多地、多点、多项目和网上、网下的捐赠,使公益的影响力被放大,大众慈善进入公益主流。

  

“卖惨”引发信任危机

  

然而,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却频频成为别有用心者谋利的工具。假孤儿骗捐、“知乎女神”自导自演骗15万元、佛山夫妇筹集善款后晒旅游照、杨某谎称父亲死亡骗10万元等事件不断被曝出,“卖惨”圈钱的事实伤害了社会信任,削弱了公众参与慈善的信心。

  

一位网友向记者透露,自己身边就有人一面利用网络捐赠为女儿治病,一面花不少钱装修房子。他认为,参与捐赠的人都是真诚的,他们希望捐出去的钱能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如果这份真诚被亵渎,肯定会感觉“很受伤”。

  

利用网络开展救助,确实能让很多人走出困境,是爱心互动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

  

现阶段我国网络募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法律法规空白、发起人主体资格模糊、事件真实性难以辨别、善款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等。“对网络捐赠缺乏有效监管,使得其成为部分人诈骗的手段。”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郑书耀说。

  

2017年7月30日,民政部公布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和《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明确网络求助行为不属于慈善募捐,其信息的真实性由提供方负责,信息平台对个人求助应加强信息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专家认为,从长期来看,如果仅仅由互联网平台审核求助信息,那么由于网络本身信息流动快、隐蔽性强的特点,加上网络管理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措施,很难保证不发生骗捐、诈捐行为,造成爱心被滥用,社会诚信被破坏。

  

加强制度建设,避免消耗爱心

  

网络诈捐频发,主要是因为捐助方和受助方信息不对称。对此,专家认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堵上漏洞。

  

首先,应该完善法律法规,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网络募捐的管理。

  

其次,完善网络公益准入制度。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只允许信用好、有丰富经验的机构管理运作,实行牌照管理。

  

第三,为避免利用公众的善良实施诈骗,要对欺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学者陈一天认为,一旦证实所发布的信息是虚假的,一方面必须追究平台的法律责任,比如平台必须归还捐赠款,再由平台向诈骗行为人追索损失;另一方面应当由平台公开披露诈骗行为人的所作所为,并报送个人征信评价部门,载入个人诚信记录。


专家认为,未来应加速培育现代慈善理念与文化,促进公益组织、公益基金等发展,为求助者提供更多正规的求助渠道。

网址:www.11-22.cn 或 www.11-22.org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18612761122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京ICP备15049304号-2
主办单位
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委员会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评价研究中心 北京国创至信信息技术发展中心(运营单位)

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档案查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