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质量排行榜靠谱吗 |
|
|
|
近日,2016年中国721所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在网上广为流传。排行榜发布者武书连认为,在大学各项指标中,有两项指标对学生成才最具决定性意义,一是教师平均学术水平,二是新生录取分数线。而他的榜单也完全依靠这两项指标来制定。那么,此排行榜是否可信?该如何看待本科生质量?本期编发两篇文章。 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不足采信 郭立场 评判本科毕业生质量,意在评判其是否成才,需要从主观和客观、外在和内在等多个角度来评估,坚持人本化、动态化、全面化等原则,分级分类分层次,而不是搞“一刀切”。 本科毕业生质量历来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很能触动公众的神经。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甫一出炉,便引发了公众围观和热议。据了解,一些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为考生及其家长提供了教师学术水平排名、毕业生质量排名等信息,是挑大学选专业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以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和新生录取分数线简单相加对本科毕业生质量进行排名,为“成才”界定直观的量化指标,并不足以支撑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也不足以印证排行榜的可信度。 教师平均学术水平、新生录取分数等指标较好的学校,也即通常的名校,不过是选择了能力强的学生,但不同学校的教育本身差别并不大,并不能成为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的依据。每个人的天赋和能力生而不同,不同条件下的教育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教育效果,也有可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单一的教师平均学术水平、新生录取分数线等量化指标,显然过于简单和僵化。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质量标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特性,人才评价标准由单一变为多样。通常认为,人才评价是对人的能力、个人特点和行为进行系统评估,是评估某个人在整个人才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以往,对人才评价多是经验性评价,侧重对已有成果或资历作出判断。然而,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过多关注过去的人才评价模式有很多局限性,尤其不适合可塑性极强的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 评判本科毕业生质量,意在评判其是否成才,需要从主观和客观、外在和内在等多个角度来评估,坚持人本化、动态化、全面化等原则,分级分类分层次,而不是搞“一刀切”。很多人步入名校后,可能一生一事无成,不见得一定会“质量”高。社会进步需要更加有潜能、能创新的人,而这些人绝对不是单凭新生录取分数、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就能看出来的。简而言之,进行人才质量评价,量化考核虽不可缺少,更值得推敲的是评价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人才时,怎样在现有指标基础上提供有效的补充来完善评价标准的不足,真正做到“以人才为名”。 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更多的是对大学声誉的检验,而不是对本科毕业生个人质量的客观评价。大学生质量评价抑或大学排行榜往往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的,现阶段社会公众的需求目标并不一定和大学的发展目标完全吻合。倘若某些大学因自己“榜上有名”而窃喜,甚至因此忘却了自身的使命,或者为了追求“榜上有名”而放弃办学初衷,非但就此失去了大学排行榜的内在意义,也不利于现代大学的发展。 (作者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只念“出身”的排行榜何必当真 廖德凯 通过“出身”来判定最终“命运”的指标体系,视而不见那些名气不大但有着自己特色的学校,以及那些没能进入“豪门”却在努力学习的学生。这种质量排行榜本身质量就存在问题。 本科毕业生质量排名榜,似乎为“成才”界定了直观的量化指标。但是,本科毕业生质量本是一个对大学“产品”进行评价的体系,而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的两项指标,无论是教师平均学术水平,还是新生录取分数线,都属于“出身”的范畴。只看“出身”的排行榜,没有考量影响大学“产品”出口的其他因素,未免失之片面。对于被评判的大学及其毕业生来说,显得过于简单且极不尊重。 质量是生产经营中的一个产品概念,本来作为对人进行教育培养、对文化文明进行传承的教育机构,不应当以产品进行类比。但如果确须对大学毕业生质量进行评判,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将毕业生视为工厂的产品。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大概相当于工厂工人平均技术水平;新生录取分数线大概相当于工厂所购买原材料的品质等级。工厂生产产品的最终质量,与工人技术水平和原材料品质当然有着正相关,但更重要的还包括工厂对产品的设计、生产线、管理水平等因素,最终产品的质量则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组合。 显然,对人进行教育培养,比工厂生产模式化、标准化的单一产品要复杂得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判自然也要困难得多。与工厂生产类似,教师水平、新生质量,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学习氛围,甚至教师的道德水准,也都对学生心智形成产生相应的影响。“毕业生”是一个“流水线”上的终端“产品”,在评判质量时没考虑“生产过程”,只用入口的状态来直接认定,这是“算命”而不是客观评价。 更复杂的是,工厂产品的质量在出厂时就已注定并可直接进行评判,而学校所培养毕业生的质量则要多年后才能看得到效果。一所学校给学生种下什么样的种子,给学生何种影响其一生的信念,都要通过时间来检验。更何况,各高校类别不同、培养重点不同、优势不同、市场定位不同,其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目标定位都会有极大的差异,自然不可能用同一种标准评定毕业生的质量。以一个标准评定不同类型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岂只是不科学,还有误导之嫌。 在信息时代,大数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对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质量排行,其实是通过数据算法对社会关注点的一种回应。但是,当前许多类似排行榜给人感觉力所不能及,无法采集庞大的基础数据,所以只能草草了事,用最简单的量化方法、自己能够掌握的数据制作出榜单。没有科学依据、缺少关键指标,这样的榜单自然不可能对学校和毕业生作出公平评价,因而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必太当真。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